教学设计方案

时间:2025-07-20 15:56:56
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

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

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,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,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,地点,目的,预期效果,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。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1

一.素质教育目标

(一)知识教学点

1.能认读本课生字词,理解不懂的词语。

2.通过阅读课文,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。

(二)能力训练点

1.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,要有自己的见解。

2.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。

3.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(三)德育渗透点

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: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。

二.学法引导

(一)教师教法

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,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,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、发现、合作、交流等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发展,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。培养他们自主、自信的优良品质。

(二)学生学法

自读自悟,小组研讨、全班汇报交流。

三.重点.难点.疑点及解决办法

(一)重点、难点

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: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,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?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,也是难点所在。

(二)疑点

1.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?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?遇到困难时,她会怎样解决?

2.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,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?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?

(二)解决问题

1.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,有助于学生理解“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。”

2.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、多想,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。

(四)课时安排

1课时

四.教具学具准备

电脑课件。

五.师生互动活动设计

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,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、去思考,想办法解决问题,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,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
六.教学步骤

(一)启发谈话,引入新课

同学们喜欢旅游吗?旅游时,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?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。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?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。

(板书课题)

(二)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
1.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,要求读准字音,把课文读通顺。

2.交流初读感受,提出疑难之处。

(教师梳理、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。)

(三)再读感悟,研讨释疑

1.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,认真思考,自读自悟。

2.小组内交流讨论。

3.全班交流,互助解疑。

(1)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“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”?

(要让学生畅所欲言,大胆质疑,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。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,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,这样太危险;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,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,这对她今后有好处……)

(2)谈一谈你对“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”这句话的理解。

(3)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?

(4)(点击课件,出示课文插图)看插图,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?

4.学生交流课前搜集、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地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,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,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,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?

(四)课堂总结

1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2.学了本课后,你有何感受,受到什么启发。

(五)拓展延伸

自主选择一题完成:

1.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,以小组为单位,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,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。

2.设想如果乌塔真的到中国来旅游,你和她会说些什么,做些什么,她来到中国会有何感受。

七.板书设计(略)

教学设计方案 篇2

一、管理信息

课程名称:应用文写作批 准 人:范守才 课程代码: 所属系部:旅游系 制 定 人:李静 制定时间:20xx.9.3

二、基本信息

课程类型:公共基础课学 分:2 必 修 课:是 学 时:36 选 修 课:否 授 课 对 象:12烹饪一、二、三班

三、课程设计

1、 课程目标设计

2、课程内容设计

3、能力训练项目设计

4、教学进度表设计

教学设计方案 篇3

教学目的

1.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;

2.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;

3.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。

教学重点、难点

1.品读人物的方法;

2.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。

教学方法

1.坚持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的原则,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,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,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,激发学生的思维,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。

2.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。

教学资源

《哈姆雷特》剧本、计算机网络、《哈姆雷特》课件、贝多芬《献给爱丽丝》

教学程序

一、课前展示课题(幻灯片1),同时播放贝多芬《献给爱丽丝》。

导语:

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,许多优秀的作品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。给人以美的享受,给人以思考和启迪。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,并且写出了短评,今天这堂课,让我们来谈谈阅读《哈姆雷特》的体会。

对一部戏剧,我们可以从语言、情节、人物、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。今天我们着重谈谈《哈姆雷特》中的人物形象,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。

二、展示教学目标: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。(幻灯片2)

三、引导学生讨论:

由于知识水平、生活阅历、思想观念、阅读心理的差异,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。

展示恩格斯名言:有一千个读者,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(幻灯片3)

下面我想请同 ……此处隐藏4384个字……

师:瞧!它们拿梨籽做什么了?

6、出示第四幅图下半部分,引导幼儿观察讲述。

师:他们看到梨树上结了这么多梨子,又会怎么做呢?

7、出示第五幅图,让幼儿讲述图片内容。

师:都有谁在拉小提琴?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在拉小提琴,森林里会怎么样?

三、完整出示图片,引导幼儿讲述。

森林里的'小动物都有了一把梨子小提琴,你们想不想也得到一把梨子小提琴呀?今天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一讲,老师也会送你一把梨子小提琴。

1、分组练习给同伴讲故事。

2、每组请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述。

3、请幼儿为故事起名字,只要幼儿起的名字适合故事内容,就让幼儿用自己起的故事名字来讲。

4、请个别幼儿在小提琴音乐的伴奏下,完整讲述故事内容,注意提醒幼儿先讲出故事名字。

四、欣赏小提琴演奏,结束活动。

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自制的梨子小提琴,跟随音乐演奏。

活动延伸:

1、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内容,体验和感受故事所表现的美好意境。

2、和幼儿一起欣赏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,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。

自我评析:

在活动中,我注重了孩子的主体地位,始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孩子,将鼓励的目光投射给孩子,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,我把评析与激励两种方式有机结合,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。在预想后果时的提问,对孩子思维起到了点拨的作用,点在了孩子思维的生长点上,让每个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、想象、“异想天开”。使活动生动、有效,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。

出示图片的过程中,我巧妙地利用课件的播放,把讲述难度大的图片分成两部分出示,降低幼儿讲述的难度,当所有图片出示后,要求幼儿讲述,我采用同伴互相讲述的方法,较好地解决了活动时间短,而要讲述的人数多这一矛盾。幼儿在分组讨论讲述的时候,人人都可以开口讲,参与讨论,老师再进行巡回指导,既可以照顾个别幼儿,又可以面向全体。并且教师通过奖励方式激发幼儿讲述的热情。等到最后分组派代表讲述的时候,代表的讲述已经是全组幼儿智慧的综合了。这样做,每个幼儿都有讲话的机会,可以培养幼儿相互间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,也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幼儿的需求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把图片的内容讲得很丰富,完整,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讲得很简短,只要表达清楚就行了,但不管怎样,他们都得到了锻炼。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7

教学目标

1、学习组装滑轮组,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。

2、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。

3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,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、观察、思维等能力,增强团结合作精神。

重点难点

1、滑轮组的绕线组装,

2、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。理解S与h的关系。

3、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。

实验器材

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,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,刻度尺,钩码(或重物),弹簧测力计,铁架台,铁夹,细绳

教学过程设计

一.复习提问

1、什么是有用功,额外功,总功?

2、什么叫机械效率?计算公式?

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,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,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?每个量怎样测量?

二.预习提问

1、实验目的;

2、实验原理;

3、实验步骤。

三.实验指导

1、在实验中,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。在测量中,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。必须在拉动中读数。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,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。

2、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,可先量出钩码到

桌面(或铁架座面)的距离h1,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,再量出钩码到桌面(或铁架面)的距离h2那么h2-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。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,钩码前后的高度h1、h2最好是整数。

3、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,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,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(或定滑轮)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,再拉弹簧测力计,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(或定滑轮)相切处的距离,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。

4、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,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,不能凑数。实验结束,要整理仪器,并放回原处。

通过提问,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,导入新课。

启发实验

回顾已学知识,明确实验内容,了解实验器材、实验目的、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,为动手实验做准备。

四.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,安排实验分工

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:一人负责操作,一人负责测量,一人负责记录,一人负责观察、指挥。

安排实验

学生“各尽其职”,相互合作,学会合作学习。

五.学生分组实验,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

1、分组实验: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。不能凑数,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,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。

2、数据分析:

①由于W总总是大于W有用,所以η<1;

②从实验可见,不同的滑轮组,η的值一般不同;

③在实验中,对于已经组合好的滑轮组,只要用尺测出了钩码上升的高度h,数出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,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来,即s=nh。

学生分组实验,完成实验记录;教师巡查指导。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。

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观察、动手、分析能力,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态度,掌握实验方法。

能通过实验数据做简单的分析。

六.学生实验情况小结

总结实验中的优缺点,及时纠正。

七.习题和实验探究(内容见《实验报告》)

1、习题讲解:(略)

2、实验探索:

①即使没有刻度尺,h和s可以不测出具体的数值,因为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为:s:h=n,n是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,再结合测得的重力G、拉力F就可以计算出η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表示为:

②同一滑轮组,机械效率并非是固定的,η的值随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的质量的增大而增大。

③用不同的滑轮组来提升同一重物,越省力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。

④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,一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:A.减小动滑轮的质量;B.减小整个装置的摩擦。

分析、讨论,对知识再探索。

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,拓广学生的视野和实验内容。体会“发展与创造”的乐趣。实验创新

八.实验设计或改进建议

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。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,根据实际,提出实验设计的方案或实验改进建议。

《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