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设计方案

时间:2025-07-20 15:54:38
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

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

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,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,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。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1

一、揭示课题

1.揭题,在这部小说中,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?

2.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。

3.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?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,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。

二、初读感知

1.大声读课文,把句子读通顺,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。

2.边读边想,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?

3.交流自学情况。

三、了解石猴的由来

1.自由读第一自然段,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。

2.交流。

(1)盖自开辟以来,每受天真地秀,日精月华,感之既久,遂有灵通之意。

◇理解“盖自”(自从)、“即久”(已久)、遂(于是)

◇提示: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。

(2)内育仙胞,一日迸裂,产一石卵,似圆球样大。因见风,化作一个石猴。那猴在山中,却会行走跳跃,食草木,饮涧泉,采山花,觅树果;与狼虫为伴,虎豹为群,獐鹿为友,猕猿为亲;夜宿石崖之下,朝游峰洞之中。

◇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,语言简练,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。

◇提示:这几句写石猴活动,机灵、可爱、勇敢。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,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。

四、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

1.自由读读2~4自然段,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。

2.交流。

(1)“哪一个有本事的,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,不伤身体者,我等即拜他为王。”

(2)他瞑目蹲身,将身一纵,径跳入瀑布泉中,忽睁睛抬头观看,那里边却无水无波,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。(石猴入洞的情景:敏捷可爱。)

(3)石猴端坐上面道:“列位呵,‘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。’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,出得去,不伤身体者,就拜他为王。我如今进来又出去,出去又进来,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,各享成家之福,何不拜我为王?”

3.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“美猴王”的。

五、课外阅读扩展

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《西游记》,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,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2

教学设想:

语文,讲究听、说、读、写,六年级的语文教学,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尤为重要。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”。因此对于一些比较优美的诗文,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浅显的略读课文 ,我认为在了解内容主题的前提下,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,教给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声音把这优美的意境表现出来,另外,让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,来感受蕴含其中的优美的意境。因此,在设计《秋天》这篇诗歌教学时,让学生在理解内容、主题的基础下,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。再配以钢琴曲《星空》的背景乐和丰富的图片,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的风采,在此基础上,为了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秋天,我又进行了比较阅读,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课后的《秋景》和《天净沙.秋思》来多方面的感受秋天,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。

教学目标:

1、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。

2、 通过比较阅读,理解几篇文章的主题即内容及差别。

3、 通过分析修辞来品味语言的魅力。

教学过程 :

导语:

秋天,会使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红叶,想到麦浪滚滚的农田,想到硕果累累的山野,也会让人想到落叶飘零的悲凉,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。。。。。。不同人眼中的秋天有着不同的意境,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,来体味秋天中的喜怒哀乐。

一、探讨《秋天》

看秋天

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伴随背景乐,先从视觉上 把生带入秋天。

读秋天

秋天如此美丽,如何能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呢?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何其芳的《秋天》。

1、师范读,背景乐《星空》。并出示提示。把节奏以及重读的地方标出,便于学生朗读。

2、学生练习,并找学生起来朗读(配乐)进行指导。(从语气、语速、重读方法、感情的表达上来指导)

品秋天

诗写得很美,那作者是如何把秋天写得如此美妙呢?下面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这首诗。读诗歌,思考一下问题(看图片)

1、这首诗写了哪三幅画面?分别用-------图来表示

(1)、农家丰收图

(2)、晨霜渔归图

(3)、秋日原野图

2、找出文中优美语句并简要分析。

提示:

(1)、找修辞,并分析其作用

(2)、从那些角度写秋天并分析作用。

3、本是写了一个怎样的秋天?表达作者感情。

4、 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,看是否能读出那份闲适清幽的感觉。

二、比较阅读

读《秋景》和《天净沙.秋思》比较一下和《秋景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。并思考应该怎样去朗读,表现出它们的意境 。

提示:

1、 诗的感情基调

《秋景》明快,活泼(同)

《天净沙.秋思》凄凉悲哀(异)

2、 描写的景物不同

《秋景》《秋天》描写的景物色彩绚丽,充满生机(同)

《天净沙.秋思》描写的景物灰暗、死气沉沉。(异)

3、 表达的感情不同

《秋景》、《秋天》表现对秋天的喜爱,感情热烈。(同)

《天净沙.秋思》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(异)

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前提下,采用合适的语调及感情来朗读课文,并体会不同的秋天。

学生自选一首并有感情的朗读。

小结:秋天,在不同人的眼里、不同的心情下,都有着不同的风韵,本节课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秋天,并用我们的朗读赋予我们对诗文独特的感受,古人云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”如果我们能有感情去朗读,用心去感受,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。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多练习,使我们的朗读更上一个档次。

作业:回家再找几篇比较喜欢的文章,试着有感情的朗读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3

教学目标

1.能找出重点词句,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。

2.学会本课15个生字,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。

3.能照样子,用“不但……而且……”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。

4.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 ……此处隐藏1092个字……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,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)

(2)讨论: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“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”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?

2、学习第二自然段

(1)学生先自由读,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?

(2)师范读,听老师读,思考:这一段共有几句话,都是谁说的啊?分别说了些什么?

(3)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?通过此句话解释“什么”(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)

(4)学生理解后,启发用“什么”造句?

(5)小燕子去了,他发现“冬瓜”和“茄子”有什么不同了吗?

(出示课件,课件要突出“冬瓜”和“茄子”的这点不同)

(6)师: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?

(六)小结

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,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,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“冬瓜”和“茄子”,发现了“冬瓜”和“茄子”的不同的地方,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?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?

第二课时

一、复习生字,导入新课

师:上节课,小燕子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“冬瓜”和“黄瓜”,让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不同,这节课,小燕子还想带我们接着去看看,但是小燕子有一个小小的要求:同学们必须把它身边的生字朋友都认全,这样他才能带着我们去看呢?你们能做到吗?(播放课件)

二、讲授新课

1、学习第三自然段

(1)师:第一次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,他发现了:冬瓜是大的,茄子是小的,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《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》教学设计》。回来的时候,妈妈夸奖了他,妈妈说什么了?

(2)指名读妈妈所说的话,要读出“说的对”中所表达的感情(夸奖) 读出“再去一次,还有什么不一样?”中的激励

(3) 小燕子又一次去了,这次回来他又发现了什么不同?这次发现的和上次的一不一样?他回来是怎么和妈妈说的?

(4)学生自由读,比比谁学小燕子学的最像

(5)同桌之间互换角色,分角色读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。

(6)把2、3自然段结合起来读,让学生读出这两次去看发现的不同,初步体会燕子的进步

2、学习第4自然段

师:当燕子妈妈听到小燕子又发现了,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后,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?

师:可是燕子妈妈觉得的小燕子观察的还是不够,于是让他“仔细”的观察。这次小燕子又能发现什么呢?

(出示课件,课件上突出:冬瓜的皮上有细毛,茄子的柄上有小刺)

师:这一次小燕子又发现了:冬瓜和茄子的不同。哪么,妈妈的夸奖和以前的还一样吗?

师:小燕子为什么能发现冬瓜和茄子这么大的不同呢?

师:由于小燕子的“仔细”观察使他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更大不同,通过此句话,让学生理解“仔细”的意思

指导学生用“仔细”造句

三、分角色朗读课文,扩展表演

1、同桌之间互读

2、组内读

3、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读的好

同学们带上小燕子的头饰和燕子妈妈的头饰,到讲台前给同学们表演一下。

四、指导写字

1、学生仔细的观察,发现问题,让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进步

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指导:(1)“会”要先写里面的小口,后关门。(2)“片”的竖撇要由重到轻,末端轻快撇出。(3)““是新学的笔画,书写时左低右高,钩短小有力,指向“皮”字的中心

五、扩展活动

1、完成课后“说说,读读”

2、拿出实物:两种蔬菜或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,找出不足。

板书设计:

一次比一次有进步

冬瓜 茄子

第一次 大 小 说得好

小燕子 第二次 绿 紫 很 好

第三次 皮有细毛 柄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

教学设计方案 篇5

  教学目标:

1、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。

2、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,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,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,会用“既……又……”写句子。

3、了解过渡句的作用,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。

4、知道茶叶的种类、饮茶的好处,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,中国的茶具质地好、造型优美,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,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重点:继续学习“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。”的方法。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。 教学难点:学生对我国的“茶文化”可能了解的不多,因此对我国是“茶的故乡”的含义,对茶的价值,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。

第一教时

1、知道茶叶的种类、饮茶的好处,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,中国的茶具质地好、造型优美,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,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。

2、熟读课文,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,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,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,会用“既……又……”写句子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激趣,导入新课。

1、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关茶的话题——说茶,教师让每位学生用少许茶叶泡一杯茶,说说喝茶的感受,看看玩具茶壶。

2、谈谈收集到关于茶的资料。 让学生畅谈,根据学生的汇报以茶的历史、茶的种类、喝茶的好处、喝茶艺术、茶具等方面进行归类。 几天这堂课作者就从这几方面说茶,让我们来学学。

  二、熟读课文,学习生字词,理解部分词。

1、给学生学习五分钟,要求:读熟,自学生字词,提出不懂之处。

2、反馈:

(1)、检查朗读情况,及时纠正读出的字词。

(2)、朗读完一节允许学生提出词方面的疑问。 重点词理解为:悠久:年代久远。 呷:方言,是“喝”的意思。 享受:得到精神上的满足。(课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什么是享受) 飘逸:洒脱,自然、与众不同。 能工巧匠:在工艺上有高超技术的人。(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谈谈) ……

  三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。

  重点研读:

1、品茶的时候,别急于喝。先观茶姿,清水绿叶:…… 教师出示新茶一杯,请学生作示范。

2、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。……与国际友人一边品茶,一边亲切交谈。 想想一下国际友人会说什么? 第二教时 1、继续熟读课文。 2、摘录好的词句及段,注意标点符号。

3、完成作业。

4、给课文分段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。

1、上节课哪些还给你留下深刻的影响。

2、课文你读熟了吗?(同桌互查)

二、继续研读上节课留下的部分。

三、摘录你认为好的句子,注意标点的用法,不懂及时提问。

四、教师小结后给课文分段。

五、作业:完成小学语文作业本或从一方面或几方面整理茶文化,也来说茶。

《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